查看原文
其他

李雪琴:上了北大,就不能当“废物”吗?

榴莲EDU 2022-11-30


最近在追《脱口秀大会》第三季,又丧又有梗的李雪琴,出乎意料地火了。



她的火,除了脱口秀说得好,还有几个极具反差的标签:搞笑段子手,北大学霸,抑郁症患者。真实演绎出“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”。


有人不解:都当上“天之骄子”,成为北大学生了,怎么还会抑郁?


而现实正是:付出巨大努力考进了名校,反而越有可能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怪圈。



一到期末

北大去精神科看抑郁症的人可多了


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,曾在一个论坛上分享:


“我见过很多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,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,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。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,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,我把它叫做‘空心病’”。


而他做过的调查更触目惊心:北大一年级的新生,有30.4%的学生厌恶学习,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;40.4%的学生认为“活着人生没有意义”。



大四确诊抑郁的李雪琴,连提到自己的病时还不忘自嘲:


“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郁症的人可多了。我到北医六院看病,那是精神科最好的医院,我们学校的学生去那儿可以打折,一折,不然我看不起”。



得抑郁症的名校生,李雪琴不是唯一一个。


不久之前爆红于网络的《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》,作者考进了北大最难进的光华管理学院,却因抑郁症休学一整年。


在豆瓣上,还有一位自主招生进入北大的同学,自称“进入天坑专业的学渣”,真实地记录到:



这个趋势,在国外同样严峻。


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,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,哈佛学生抑郁患病率高达15%-30%,焦虑患病率为13.2%-30%,都高于疾控中心公布的全国平均水平。



即便没抑郁

进名校也意味着巨大压力


几乎每一个进入名校的学生,都是从一个小池子里的“大鱼”,突然变成了“巨大池子里特别渺小的鱼”,会有一种深深的落差感。


清华毕业的郝景芳,却说自己在大学里就是学渣,因为无论怎样努力,周围总有比自己厉害的人,比如各个科目都考到95分以上的、随便写一个英文的论文都能发到最好的杂志上的…


亲历北大、MIT以后选择回国做小学老师的“小飞机”郑博士,大一时首先收获的就是打击,因为身边多数同学都是竞赛保送进北大,天赋高、实验做得好、课都学完了,而自己“学得吃力,有不小差距”。


▲“小飞机”博士专访视频


再比如我自己,从西北省份出来,带着一份骄傲进入北大最好的学院,然而第一周就感受到了同学们的360度碾压——高数能得99分,唱歌跳舞主持样样精通,去过几十个国家,高中就是学生会主席,还有的大神高中就开始创业。


“一山更比一山高”,可能没人比名校学生更有体会了。



那么,名校和抑郁、焦虑的“不解之缘”,到底有办法破解吗?如果我们的孩子很优秀,举全家之力把ta送进了最好的大学,如何避免造成空心病、抑郁症、焦虑的后果?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在未来有超强适应力的孩子?

千万别随便让孩子“听话”

你教的可能是错的


根据我的观察,进入名校的很多孩子,从小最大的特征就是:听话、刻苦、努力。

小时候:“听话考上好大学,一切就好了”。


上大学前,家长和学校给孩子定的目标就是高考,认为只要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好大学,就等于拥有了美好的未来,生活从此一片光明,所以“好孩子”们很听话,按部就班地走。


李雪琴说的一段话,就特别典型:


“我所有的青春期、叛逆期,可以说在小学结束了。我上初中开始我就懂事了,我再也不逃课了,我学习特别好,一直考第一名,啥活动我都参加,一点没让我爸我妈操过心。”


▲李雪琴和北大同学


可“好孩子”们一旦进入了高手云集的大学,就像一下子被抛入空中,找不到落脚点:


“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,不知道我学这么多有什么用。没有人可以告诉我,你的未来是怎样的。父母根本不了解我要面对的社会。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

这样的孩子在高考过后就再也没有了目标,失去自己的方向。一路听话走到今天,却没有获得一个令自己开心、兴奋、有保障的未来,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。


▷听了话,做了学霸,还是没带来成功


我们曾经采访过心理学博士刘丹老师,作为在清华、北大这两所高等院校里长期从事心理学工作的老师,她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非常独到:


著名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者肯尼斯·格根提出,经济水平低下的时候社会一般属于金字塔型结构,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。


上一代人虽然不富裕,但变化小,人们享有一种安全感,听话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很重要。因为:


  • 一方面,金字塔结构使得越是顶端的人掌握的信息越多。我们强调尊老爱幼,越“老”代表着越有智慧,年轻人听年长人的话,因为年长人的经验能够帮助年轻人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里生存;

  • 另一方面,过去社会阶层上升的途径比较单一,人们按照一定的步骤,听话就能一步步走到金字塔顶端。就像过去的科举制度,现在的高考制度。


但随着经济逐渐发展,稳定的社会形态逐渐被打破。

社会急剧变化之下,人们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。

首先是家长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,丧失了安全感。比如这几年经济形势急剧变化,以前工作稳定的人,现在可能失业;原来有钱的人,现在可能没钱。变化之下,未来会怎样,没人能准确预测。

其次是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。我们养育孩子,都要面向未来。教育是长线投资,家长把一大笔钱投出去,希望自己的“产品”在未来能升值,孩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。可是现在,人们并不明确地知道自己培养出的孩子,究竟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存活下来。

这两大不确定因素,直接造成了家长的极大焦虑——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家长的经验已经无法覆盖未来。

▷父母让我听的“话”,原来早过时了

所以,你让孩子“听话”,听什么“话”呢?如果“话”本身已经不具备对未来的指导性。

所有的人如果发展得好,都是要超越父母的。并不是年轻人适应不了未来的社会,而是父母一代——作为一个知识结构、价值体系都很稳定的人更难以适应未来。

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,而是我们自己。

别把“成功”锁死在一条路上

许多家长为了抵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,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跟着去学,别人学奥数、英语、计算机,自己孩子也要。

事实上,如果我们知道,在未来社会大家只要“跑得快”就能活得好,那选择就变得很容易。可是现在没人知道到底是跑得快、跳得高,或是英语好、奥数好,才能活得好。那什么是我们可以用来作出判断的依据?


刘丹博士建议,我们还是要回到肯尼斯·格根的理论看看。如今的中国正处于金字塔型向水流型转变的混合型社会:

首先,成功的途径不再单一。

和过去传统的、需要依靠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学习、一层层镀金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路不同,一些有好点子、不依赖于文凭(当然他们可能有)的人,也能通过创业等途径创造财富。像扎克伯格这样有自己的发明、即使不用上完大学就能做出一番成绩的情况,在中国也会越来越多。

▲李雪琴被人质疑“北大的为什么会这样”,她说“北大的为什么就不能做个废物呢”
其次,追求独特性。

人们富裕起来之后,就会有更多个人空间,有更多自由和爱好,对物质和精神产品更追求品质而不是数量,更追求生活体验独特性和“私人订制”,统一标准、流水线上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不受欢迎。

因此,家长让孩子们学习奥数、英语,变成同一个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,其实不再是必需的了。能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特性,变得更重要。

比如有的人,游戏打得很好,或是甜点做得很好,或像李雪琴一样脱口秀说得棒,也是成功。

整个社会系统里所有链条上的每一节,都需要有人来创造,每一个不同特点的人,都有他的用武之地。


我们的人生发展观念,不会再聚焦哪条路更好,而是聚焦在:

什么是我想要的,并且令我感觉到愉快和有价值的。

未来,人们不是为了生活而工作,而是因为“我喜欢和享受工作”。我做椅子,是因为我喜欢做椅子;我养花,是因为我喜欢养花;我设计垃圾袋,是因为我喜欢环保。知识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人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,而且干好了,会对社会有帮助,自己也受益。

李雪琴曾经接受访问时说,“我就是一个尽可能不想给别人添麻烦,希望能让人快乐的人。我累啊,但我让人快乐的时候能缓解这种累。很多人劝我调整,我还没找到好的调整方式。那我就先让大家快乐着,没关系”。

也许父母适当放手,
就是好的

现在的社会,已经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控另一个人的可能性了。人们都在相互合作,所以,平等对话是一个新的方式。

父母能做的,也许只能是不断倾听孩子们的声音,也可以努力让孩子学会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,问孩子“你的感觉是怎样的”,而不是说“我要你怎样”;问他“这个故事你喜欢吗”,而不是“这个故事你应该喜欢”。

当孩子能够不断去关注自己的感受,“我喜不喜欢这个东西?”“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?”并不断确认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后,他在未来社会中面对非常多选择的时候,就会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
而我们家长,要学会从教育者的位置上走下来,把孩子当做一个有自己思想、有独特能力的人,去分享、对话。

很高兴看到李雪琴已经成为一个“独特的人”,也希望所有孩子,都不用被“优秀”本身困住,勇敢去做自己。

来源:真棒之选


相关阅读

211高校教师:请你做个靠谱的人 

朱德庸:这样的生活是违反人性的

加州大学教授:美国科学启蒙教育的启示

 
热文关键词

TikTok | 童年 |高考地狱省 | AI规划 |读书建议 | 短板理论

中国状元 | 许倬云 |保持沉默 |高考记忆 |学霸书单 |机器狗

最美图书馆 | 清华与麻省 | 孩子变了 |三观裸奔 | 免费网站

生死观 | 妈妈厨房 | 南大碎尸 | 湖北人 | 生命日记哈耶克

白皮书 | 精英教育 | 深夜监控 | 猛批教材 | 天下大势 |奇才

川普买买买 |香港教材 | 冯唐的三不 | 择校指南 | 中美硬杠

权威型家长 中年人迷惘 | 无知的代价 |愿慢慢长大 | 海华

不必读书单 | 抗癌全日记 | 史家胡同 | 马斯克 | 28岁退休

以色列 | 美国 | 韩国 | 香港 | 台湾 | 新加坡 |  脆弱

日本 | 芬兰 | 英国 | 墨西哥 | 俄罗斯|加拿大 | 毕业礼


榴莲EDU有一线老师、海归派、高校教师及码农宝爸宝妈,关注全球教育资讯。加微信at52hz入教育社群,不定期教育资料分享。


扫描以上二维码/阅读原文进入榴莲EDU精选教育课程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